• 榜生婦幼
  • 榜生婦幼
  • 榜生婦幼

婦產科
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

 
 
#何謂"脊髓性肌肉萎縮症"?
       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 簡稱SMA) 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是因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(Anterior horn cells of the spinal cord)漸進性退化,造成肌肉逐漸軟弱無力、萎縮的一種疾病,但智力發展完全正常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皆有可能。目前此症尚無具體之治療方式,非重度患者也僅能以物理治療及呼吸系統照護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。此症會造成家庭及社會非常沉重的負擔。

運動神經元的退化導致肌肉的質量和強度逐漸減少(萎縮)。

 
#SMA依據發病之年齡及疾病的嚴重程度,可將此症分成下列三型:
 

1.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一型(SMA typeⅠ,重度):在出生六個月內即會出現症狀
 

       屬於嚴重型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Werdnig-Hoffmann Disease),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會出現症狀,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症狀;頸部控制、吞嚥及呼吸困難;哭聲無力、肌腱反射消失。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 
2.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二型(SMA typeⅡ,中度):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
 
       屬於中度型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Dubowitz disease),其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,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,患者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,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,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,但臉部表情正常患者大多可依靠物理治療及呼吸照護存活至成年,少數則在孩童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。
 
3.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三型(SMA typeⅢ,輕度):從一歲半至成年皆有可能發生
 
       屬於輕度型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Kugelberg-Welander Disease),其發病年齡從一歲半至成年皆有可能發生病患以輕度、對稱之肢體近端肌肉無力為表徵,下肢較上肢易受侵犯,在跑步、跳躍及上下樓梯時會有輕度之不便,肌腱反射減弱。通常此類患者長期之存活率仍高

 
#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致病原因為何?
       本症是孩童發生率第二高的嚴重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在台灣一般人口的SMA帶因率約2 ~ 4 %。換句話說,大約每30-50個人即有一人為帶因者,僅次於最常見的海洋性貧血,其新生兒發病率大約是1/6000 ~ 1/10000。目前已知位於第五號染色體的運動神經元存活(SMN)基因缺陷為導致此症的最重要的原因。

 
#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基因診斷方式及優點
       目前我們利用近年最新發展出的MLPA(Multiplex Ligation-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)基因診斷技術定量SMN1及SMN2基因套數,檢測受檢者是否帶有最常見的SMN1基因缺失突變,此方法具有準確性高、再現性高及快速的優點,並改善目前SMA基因篩檢時,定量SMN1及SMN2基因套數易產生誤差的問題,準確度高達98%以上。